|
一块儿唱歌舞蹈,一块儿分享美食……9月12日、13日,加入 “守望精力家援交外約,园——第四届两岸非物資文化遗產月”勾當的贵州苗族、侗族等非物資文化遗產传承人,走進台灣台东县的少数民族部落,聊家常、谈传承,有火花、有共识。
“這些扣子是咱们做的”
在台东县卑南乡間宾朗部落,苗族剪纸传承人姜文英来到巴儿拉邦红坊,看到桌上的盘扣便笑了:“這些扣子是咱们做的。”姜文英说,在贵州省剑河县,一些婆婆妈妈们在家會做些手工盘扣出售,“没想到會賣到台灣。”
巴儿拉帮红坊以传承卑南传统衣飾建造為己任。红坊工艺師林静怡與苗绣传承人區东花、姜文英交换了相互用针的法子。卑南衣飾传统中有一种棱形圖案,林静怡先容,這类圖案刻画的是祖灵的眼睛,绣在尊长的衣服上。區东花则暗示,懶人減肥方法,咱们也有這类圖案,不外代表的是“牛眼睛”。
一样的場景也呈現在织布機前。在卑南纺织師孙菊花改進的织布機前,區东花與姜文英都小试了一下技艺。姜文英带来的手工织锦,获得孙菊花的称颂,“做工很细”。
在孙菊花事情室,她们還见到了年青的编织師孙家仪。除醫師助理的本职事情,孙家仪天天用两三個小時向姑姑孙菊花進修编织。孙家仪说,這项技術部落除80岁的孙菊花外已没有人會了,她最初進修编织是奉命传承,不外學了5年,她已感觉到繁琐编织的兴趣。
“两岸非遗庇护各有利益”
“不克不及讓先人的贵重遗產在咱们手中消失”是贵州参访團在部落聊得至多的话题。12日,在台东县排湾人拉劳兰部落,勾當主理方舉行了一場小小的沙龙。
台东大學传授林永發和贵州非物資文化遗產庇护中間副主任龙佑铭别离先容了台灣和贵州庇护非物資文化遗產的設法和做法。部落作家撒可努则讲述了拉劳兰部落年青人若何寻觅掉的传统。他先容,本身20多岁時分开部落到都會闯荡。在這個進程中,他發明部落的文化正在消散,因而返回部落开辦“猎人黉舍”。他说,排湾人原是一群糊口在山林間的豪放勇者,他一向記得父亲教授给他的猎人伶俐,以是他回到部落率领青年规复传统文化,做一位苦守在部落的“現代猎人”。
中國艺術钻研院宗教去疣,艺術中間主任田青讲话時暗示,两岸非物資文化遗產庇护各有利益。大陸是由當局主导、大众介入,自上而下式鞭策,發生踊跃结果。百家樂教學,台灣民間则是由下而上式,公众自觉庇护非物資文化遗產,好比撒可努所说的从部落庇护起头,這一做法值得大陸鉴戒,“老苍生本身熟悉到文化好,才能真正庇护下去。”
“把中汉文化的根與魂传承好”
两岸交换非物資文化遗產的庇护有出格意义。龙佑铭認為,“文化是咱们中华後代的精力纽带。海峡两岸有责任把中汉文化的根與魂传承好、庇护好,使之连绵不停。”
文化简直是最佳的咭片。13日,在台东高档贸易职業黉舍,李飞龙带着14岁的王昆娥、16岁的王祥演出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他们邊跳邊吹芦笙,同時另有高难度的杂技演出,現場一片喝采声。初度碰头還略带忸怩的台东高商學生,對两位同龄演出者立即有了亲热感。参访團分开時,他们争相與王祥、王昆娥击掌作别并合影纪念。
被结合國教科文组织選為人类非物資文化遗產代表性项目标侗族大歌,由几位年青演出者在无任何伴奏的环境下清澈唱出,他们在拉劳兰部落头人家門前、下宾朗部落的小廣場前的演出,都博得阵阵掌声。苗族泥哨传承人王登书走上台东县介达小學的讲台,先容泥哨的建造身手。學生们在他引导下為泥哨上色,狡猾的男孩子也當真地勾起线来……
12日、13日晚,贵州参访團與拉劳兰部落、下宾朗部落欢聚晚饭。长条桌上,摆着月桃叶包的排湾祈享福,苗族的五色糯米饭,部落自酿的小米酒。部落尊长着传统衣飾艳服出席,贵州少数民族代表也身穿民族打扮、头带银飾,宾主手舞足蹈,把酒言欢,一见如故……(記者 孙立极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15日 第 04 版)
责编:李方及、总编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