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商品口碑行銷交流論壇

標題: 施沛琳:回家與認同 台灣少数民族青年的自信與未来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21-9-23 16:49
標題: 施沛琳:回家與認同 台灣少数民族青年的自信與未来
闽南師范大學闽南文化钻研传授施沛琳讲话。

华廣網6月7日讯 今全國午,闽南師范大學闽南文化钻研传授施沛琳在第六届中汉文化成长论坛分论坛“文化立异與青年将来”讲话中指出,因着文化認赞成识的萌芽與滋生,台灣少数民族吹起“回家”風潮,自20至21世纪瓜代之际至今二十年,少数民族部落里返乡舉行文化复振的实例从除臭機,未断過。

讲话內容摘编以下:

   1、文化复振吹前哨

上世纪末,台灣少数民族中青年返乡個案不乏其人,泰雅族牧師江明清、战後复活代的雅美(达悟)族作家夏曼蓝波安、屏东三地門排湾族艺術创作者撒古流、鲁凯族报道文學作家奥威尼卡露斯、“布农文教基金會”白光胜與那布,和屏东部落屋的四位艺術家為排湾族的阿旦、布农族的乌滚、排湾族的阿亮與达悟族的飞鱼,還有苗栗泰雅族人尤玛达陸、第一名少数民族主教的台东知本卑南部落曾建次、布农族柯丽美、阿美族口授汗青記实者Lifork“绿斧固”(汉名黄贵潮)、都會少数民族的阿美族青年“迴谷”......。

這股潮水在迎接21世纪落後入第一個飞腾,重要缘由来自于上世纪末年一場地動灾难;1999年9月21日,台灣產生了地牛大翻身的大地動;该次天灾致使很多原居民部落面對颠沛流离的窘境,糊口情况、文化传承均遭到紧张磨练,再加之厥後的八八風灾等不成抗拒的自然灾难,少数民族部落老是第一個直接且正面受害的处所。粉碎後的重修,更是以以文化為首要的课题。

    2、部落艺術续鞭策

在文化意识飞腾下,接下来少数民族各类文化复振的第二個飞腾,由部落艺術家以其艺術的手成為部落內首要的文化遗產鞭策者,比方:在东海岸阿美族的季•拉黑子,马跃•比吼、撒部•噶照等人,他们的作品都以海洋為题,和传统糊口文化保持很深,堪為海洋民族的部落艺術家代表。 他们乃至率领更多的部落青年舉行创作,把本身族群传统文化融入艺術作品中,同時也曾走出部落到城市展览。

南岛今世艺術的续航力,在拉黑子與另外一位排湾族艺術家撒古流互助下撞出更强烈的火花;這两位原居民族创作者于2015年末舉行了“鸿沟叙谱 撒古流vs拉黑子”双個展。 撒古流以素描作品會商部落糊口从“火”的期間過渡到“光”的年月,所衍生的社會變迁问题。此時的撒古流已進入中年,他除率领部落青年,也讓本身的儿子承继這种艺術创作,并與家属祖孙三代配合辦前列腺治療,展览。

另外一位海洋部落艺術家是马跃•比吼;2004年舉行的“海韵”飘流木装配艺術展,由马跃與油画家陈冠年為首的展览,将阿美族神话故事融入此中,充实展示眺望先人的意义。 這是由参观单元與阿美族艺術家互助,将民族艺術类型與东海岸沿线标致山海風景相连系,使东海岸渐渐迈向东部特有文化風采,以利连系参观财產,讓阿美族人文艺術创始出另外一条朝气。部落艺術家在本地“天然取材、天然创作”,亦讓與海洋、溪流有关的飘流木装配艺術大放异彩。

口岸部落艺術家从单一的小我创作動身,逐步地成长成调集式的结合创作。2014年,有8位在地艺術家在部落里开展“mimanay kiso?(你在做甚麼?)艺術联展”;這些艺術家包含:舒米•如妮、拉拉•龙女、马浪•阿雄、陈勇Kaling、达耐•达立夫、了嘎•里外、撒部•噶照、伊佑•噶照及文创开辟艺術家伊佑•安查等。其展現作品中,撒部•噶照但愿透過照片,唤起族人古老的回想;马浪•阿雄在稻田間创作《秋日的音符》,歪七扭八的藤编很像面条,但秋日的音符會一向唱下去。

在阿美族传统里,會说故事的人在部落受人恭敬,但是随期間變迁,新一代阿美族人乃至连族语表达都有坚苦。口岸部落族人Nakaw Putun曾操辦“艺術pakongko(说故事)”勾當,约请部落16位在地艺術家包含:片子《太陽的孩子》导演勒嘎•舒米,和艺術家陈智杰、舒米•如妮、拉拉•龙女、拉黑子等人。他们做出16個代表部落意涵并具备故事內容的艺術创作,分置在口岸部落各個角落;用在地部落艺術创作,一同為故里创作,留住阿美族人的故事。

舒米•如妮是另外一個部落族人返乡找回自我文化的故事。15岁就离乡到台北事情的舒米,在都會中繁忙的步伐讓她迷惘、婚姻受挫;35岁時,為寻觅“在大都會迷失的本身”,選擇回到口岸部落的故里;她带着孩子回籍療伤,也寻觅本身。返乡後,又因不忍看到族人變賣地皮,讓标致的家园酿成民宿村,進而号令族人复育海稻田。

前述之海洋部落艺術家马跃•比吼除舉行飘流木装配艺術创作外,曾花了八年時候,拍摄以部落耆老勒加•马库為主题的記载片, 勒加从日据期間的皇民化、國民党政府的汉化汗青一起走来,以先人的伶俐率领口岸部落三十余年,為部落留下了完备的康年祭典礼和歌谣。勒加還曾带领族人登上百年前大口岸事務產生時,阿美族人出亡地Cilangasan,立碑告慰祖灵,并鞭策還原大口岸事務原形,是口岸部落的汗青见证者。勒加谢世,部落為他舉行了怀念影展。

2000年末,台灣初次以单一民族文化為诉求的影展“真实邦ㄗㄚ:阿美影展”在台北舉行;《邦ㄗㄚ部落片子院》首度颁發記载片。半年後,由结合报系文化基金會、“台灣原居民族政策协會”等单元,到部落结合主理“部落片子院”記载片影展。该勾當由族人操持與部落族人分享影片功效的勾當,展示阿美族人的伶俐與自立性,進而凝结對族群的認同與本身文化的信念,并讓阿美族部落人从新来回首與审阅本身的文化。

“部落片子院”回到被拍摄地露天放映影片;几部記载片中,《邦ㄗㄚ部落片子院》讓族人旁观影片中的本身,同時分歧部落間也可以或许相互旁观,同享現代化大水冲激中,族人若何谨守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一部記载片《寻觅盐巴》讲述:面临期間大水,原居民族母语不竭流失环境下,在台北读大學的原居民族學生,很想學母语但學得不像,就犹如“吃面没有加盐巴”,《寻觅盐巴》就是想表达寻觅原居民文化的意念。

《亲爱的米酒 妳被我打败了》亦為一部發人深醒的記载片,相传花莲秀姑峦溪出海口口岸部落,是阿美族先人登岸地址;该部落一向连结着传统的春秋组织轨制,每隔四年城市舉辦進级典礼。加入進级的都會或部落年青人,經彻夜歌舞後,當太陽升起時,得一口吻将一大碗米酒喝完,經由過程進级磨练。但現今的年青人對這类千年来稳定的传统典礼,提出了质疑,但愿拔除或改進传统喝米酒進级的典礼,不外部落长老分歧意,認為典礼的肃静與传统绝不成偏废。 這类从部落概念動身的記载片,被指望着凝结族群認同,但愿有更多的阿美族人拿起开麦拉,記实身旁的糊口故事,為這個期間的阿美族人,捕获流失中的阿美族文化。

上世纪末90年月,噶玛兰族菁英木枝龙爻(潘朝成)為了拍摄阿美族康年祭来到花莲新社村,巧遇宜兰乡亲;自此以後,一個有关出身之谜的问号徘徊不去,家属汗青、族群身份酿成了一團挥之不去的迷雾,因此始料未及地踏上寻根摸索之路。 潘朝成與女儿潘昱帆,也透過一系列的影象报道,包含:《鸟踏石的噶玛兰》、《保藏的平埔影象:再現噶玛兰與凯达格兰声影》、《停靠泊岸之地-pateRungan 新社部落》等等,将小我家属史及噶玛兰族群史還原,加强一般公共對付噶玛兰族的熟悉。

    3、公众與企業的投入

综上,台灣少数民族青年對付传统文化影象再現的例子,几近在各部落里各处着花。迩来,台灣文化相干部分亦连系企業,赐與少数民族各种挹注。

比方:有一项针對全台灣各村子文化复振舉行更强而有力的經费补贴。从2016年起头,鞭策一项“原居民村子文化成长计画补贴”;以公众構造與民間合力共创,并秉承台灣少数民族文化主體的焦點價值,鼓動勉励各界连系青年,以少数民族文化脉络及同享合作的精力,开展少数民族都會與原乡部落文化传承及成长,鞭策少数民族村子文化成长计画,促進许几多数民族青年介入及传,也讓都會及原乡部落的朋侪,从新找回文化脉络及自傲。

以2017年為例,共84申请案,經评审委員甄選出33案。此次补贴规划內容,非论履行地址是在都會或原乡,都有青年介入,并以少数民族文化主體性在地介入及夸大同享合作精力的诉求動身。各集團补贴金额约从6.5万到13万都有(新台币30万到60万)。

综观该次获补贴的计画內容,可看出少数民族朋侪所关切的文化议题,在文化扎根與传承面向,包括:族语體系建構、教诲推行及出书;原乡及旧部落文化寻根、传统范畴查询拜访及部落舆圖绘制或数位化;家属系谱、传统祭仪及跳舞、歌谣古调、河川文化與山海文化等查询拜访推行。好比“都會中的绿洲-Natawran青年涌泉计画”,透過回籍青年的联络、培力與立异,将耆老的糊口履历與传统文化作為源泉,“讓部落再度具有属于本身的意识與文化空气,成為都會中的绿洲。”

在艺術文化跨域展示面向,包括以透過传统乐器、圖腾绣织、苎麻、陶艺、艺術糊口互换等,舉行文化复振及立异转译。如“阿美陶文化复振培力计画陶冶成性”,透過現实收集花东海岸本地陶土之钻研、建造、试烧等,传承阿美族陶文化在社會、家属、宗教間的修养與價值观,并建構阿美族陶的适用性及合适今世思惟阿美族式的美學观點。

在地文化資本立异應用面向,包括:透過农耕常识、祭仪乐舞、策展、阛阓、文化据點等資本的串连,舉行文化常识體验遊程的计划及推行。如“In Between:浏览部落,守望原乡-山海原居民文學膝關節炎治療,推行计画”,是透過建立以台灣少数民族為主题的自力书店、舉行各类台灣少数民族文學與文化交换勾當,打造台灣少数民族文學與文化浏览、写作及钻研的交换平台。

别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馆亦曾在该馆地點地的台东县,舉行了五届的“台东县高中职原居民青年艺術创作结合展”,展览以“Lumah”為主题,其在布农语意為“家”,从曩昔到現代,少数民族面對传统文化逐步消散的问题,“kulumah(回家)”凸显了時下年青人思虑的意涵。史前馆以“平台”的观點,為青年缔造舞台,以展演艺術相互交换,积累、晋升演出履历,同時辅以資深传统歌舞、艺術事情者同台献艺,到达族群文化传承目标,并保持起部落、黉舍的感情,分享常识與展演的夸姣進程。

骨質增生,4、後現代文化征象

台灣于上世纪50至60年月之間進入工業化社會,與其他的汉人同样,屯子及偏僻山區的少数民族為了追求更好的受教诲機遇與經济糊口程度的提高,跟着期間齿轮的變化及社會的變迁,纷繁分开山區或屯子前去都會就學或事情。他们一旦在都會栖身多時,就酿成了都會人,在民族传统的節日與祭典日,固然他们也會回籍介入,但作為“客人”身份比原村夫的成份多了一些。

上世纪末,台灣政治解严至世纪瓜代之际,亦為本土化或在地化思潮从萌芽、成长至成熟的阶段;社會上廣泛出現的思潮,转头审阅己身文化成為了後現代文化征象。這一點,在少数民族身上益發現显。

持久以来在汉人社會中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也跟着本土化思潮的如火如荼,而参加台灣社會活動的声势,身份認同成為此時代少数民族所欲夸大的首要标识表記标帜;對付身份有了認同,天然也能在己身民族的传统中追求對付文化的認同。

是以,斯時,非论散居在都會、城乡或部落中的台灣少数民族,非论本来已被認定的高山少数民族、還没有被認定為少数民族的平埔族或被归类在非原族的少数民族,因着對各自民族的文化認赞成识不竭在加深,也从己身認识的范畴舉行着文化保留與复振的事情。更有甚者,一些少数民族人士在追求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在對己身身份的寻根、認同與舉行會商的進程中,也會引出一個有关“论述者”與“被论述者”的瓜葛。當文化话语权本来是把握在“他者”手上,尽力追求身份認同的“自我”,天然也會但愿规复话语权,并讓其回到本身手中。

對付文化身份,斯圖尔特•霍尔依然连结了一种反本色主义和汗青主义的概念。他说 :“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變革’的问题。它属于曩昔也一样属于将来。它不是已存在的,超出時候、地址、汗青和文化的工具。文化身份是有泉源和汗青的;可是,與一切有汗青的事物同样,它们也履历了不竭的變革。” 也就是说,文化身份决不是永久地固定在某一本色化的曩昔,各少数民族人多年来从影象文化、固化身份與得到認同的進程,在經由過程各种型表征與再現曩昔,在如许的一种剥离、保持與再脉络化的進程後,也指望将来能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5、两岸少数民族青年共创将来

文化是一個國度、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兴、鼎祚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傲,没有文化的繁华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回复。习近平总布告迩来提出了“四個自傲”的首要思惟,初次将文化自傲與門路自傲、理论自傲、轨制自傲并列表述;同時夸大,文化自傲是門路自傲、理论自傲、轨制自傲的深挚根本和底子的气力源泉。

宏扬民族优异传统文化,是文化自傲的內涵请求。民族文化在分歧的层面有分歧的內在。从國度层面理解,民族文化就是中汉文化;从民族事情角度理解,民族文化更多的是指少数民族文化。這两個层面的內在既有配合點,也有分歧點:中汉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汉文化的首要構成部門。而从宏扬民族文化的整體请求来讲,少数民族文化面對的坚苦更多、压力更大。出格是在經济社會快速變化成长的情势下,少数民族文化遭到的打击空前加重,面對着被挤压、被弱化的趋向,乃至一些传统文化征象正在濒临消散。以是,當前宏扬少数民族优异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身為中汉文化圈民族组成分子,台灣少数民族青年宏扬优异传统文化亦為贯彻文化自傲之道。在共创将来愿景的条件下,建议两岸少数民族青年舉行常常性文化交换,相互互换文化复振的履历,比方约请曾現实介入台灣少数民族文化复振的青年,到大陸分享本身的立异履历與功效,或针對两岸少数民族乡的學生舉行研习营,讓台灣的少数民族學生到大陸来,對付各地少数民族环境有所领會,特别在今朝福建的多项惠台辦法中,保存部門名额优先给台灣少数民族青年。更有甚者,两岸少数民族青年在立异的新期間潮水下,可以或许進一步舉行一些创意互助,联袂共创夸姣将来。




歡迎光臨 台灣商品口碑行銷交流論壇 (https://bbs.trymedia.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3